收藏
分享到
金融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路径——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
      陆岷峰        2020-05-22         基金   数字金融   风险   套路贷   股票

摘要:金融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承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下引金融发展与改革的方向,基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角,站在新时代新起点,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目标导向,按照金融需求、金融供给、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通过金融企业现实存在的定位思维方式、特色金融、金融管理模式、资金通道体制、价格管理、产品创新、风险控制、金融科技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分析,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措施与步骤,为构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扎实的基础与动力。

一、引言

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保持我国金融事业在推动我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制度保障和手段工具,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实锤动作,直接硬核金融业持续、健康、稳健的发展,驱使金融企业更多地发力实体经济、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困难与问题。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是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呼应行为,也是解决金融需求中矛盾的最终手段,但对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进一步解决金融治理制度执行上的问题,金融治理体系在实践中也才更加有效,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才能成为现实。

然而,如何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金融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无成功的经验,随着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发展,金融业面对的矛盾与问题更加复杂化,这就需要深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的精神,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导,站在新的高度、面对新的形势,探索出新的改革举措。

当前关于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陆岷峰(2020)认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坚持和完善金融工作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并形式系统化制度与规范,便于金融工作有规则地前行,从而减少金融创新的试错成本,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将全面提升金融工作的效能和行业的工作投入回报率,从而利于金融工作目标的实现。

周军煜(2020)认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在于治理,治理不仅仅是管理、监管,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统治与管理的总称,更多的强调金融系统内部与外部、上级与下级、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控制,而且这种控制是有效的、有目的,从时间上看又必须是立足长远而不是短期行为,因而是一种立意科学、有效、高效的治理系统,可以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体制保障。

欧阳文杰等(2020)认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点是在治理手段的现代化上要多下功夫,要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型技术手段,对金融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有针对性进行金融治理体系的设计,并积极借助科技手段监督制度的执行过程,从而确保金融体系的有效落实。

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陆岷峰(2020)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呼应了经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趋进行的改革,从金融需求得不到很好满足的原因分析供给侧方面的桎梏,从而有针对性的改革,其思维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需要用制度、法律等形式予以固化,便于推广和复制。

周军煜(2020)认为在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着力于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对存量的长期想解决而没解决的金融症结得到根本的解决有了可能。

欧阳文杰等(2020)认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结构优化为目标的改革,是一项持续、永不间断的改革。

关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研究,陆岷峰(2020)认为没有金融供给侧重结构性改革,金融治理体系会是一种落后的体系,治理能力也不可能现代化,金融需求方永远得不到足够的满足,社会基本矛盾也得不到根本的缓解,因此,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前至关重要。

周军煜(2020)认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一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促进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体系,二是要有高效有力的制度执行力。

欧阳文杰等(2020)认为从金融供给侧角度施政发力要找准改革的重点与方向,只有符合国家、金融长远的战略方向,基于金融需求的结构提出的改革才是符合经济与历史、经济与金融的发展逻辑,当前要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金融需求中合理、对宏观经济、对社会稳定发展有益而长期想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目前理论界的研究成果来看,对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认识较为深刻,对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其中的作用也作了较为客观的分析,特别是如何通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推动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现代化的措施也提出若干有价值的思路。现有的理论不足一是对金融需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缺少系统和深度的分析,特别是金融需求、金融改革与金融治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因果关系没有描绘清楚;二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缺少系统性;改革的目标导向不是很明确。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政治站位高。站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来研究金融治理问题,顺应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是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具体举措;二是目标导向明确。坚持发展经济作为一切工作目标的原则,按照金融需求、金融供给、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选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口,注力金融治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实现金融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抓住了当前经济、金融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通过金融企业现实存在的定位思维方式、特色金融、金融管理模式、资金通道体制、价格体制、产品创新、风险管理、金融科技体制方面的问题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改革思路,由此构建的金融治理体系上升为管理的模式也就非常顺理成章。

二、金融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金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的内在逻辑

1、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的有机整体,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基础。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治理体系的重要手段,完善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金融改革和创新的驱动,不断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一方面能增加体系的活力与能力的爆发力,另一方面通过金融的改革与创新才能不断有新的治理体系产生,推动金融的创新发展。

2、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金融改革的方向、重点、思维、视角的一次大调整,他从供给的角度对现行的制度体系进行一次重新定位,推动了金融制度体系的再变革,适应了当前数字经济、新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革从属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3、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概念,随着内处部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是一层不变的,一方面是现实经济情况的变化,客观上不断突破旧的制度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有新的体系来推动经济发展。

4、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是面对金融需求而对金融业本身的一种自我革命,通过改革可以极大地满足金融需求,从而也就解决了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普惠金融、小微金融等发展困境,再通过金融治体系的固化形成模式,便于可持续发展和金融行业的复制推广,金融需求碰到的矛盾、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构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生态圈。

三、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

(一)坚守定位思维方式改革,坚持和完善金融结构体系

中小金融机构是金融机构生态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特定的生长空间和服务定位,这种特定的市场定位也是其产生和成长的理由。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中小金融机构,特别是微型金融机构常常贪大、求多,农村金融机构纷纷做城市的金融业务,城市商业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比规模、比份额,放弃服务中小企业、广大市民主业,而去垒大户;在地方金融生态中,比份额、规模;在业绩评价中,急功近利、争面子好看、业绩政绩化;在业务经营模式上,实施跟随战略、机械简单模仿照、没有按照中小经营机构错位经营、特色化、专业化的生存之道。

保持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定位和初心,一是要强化中小金融机构股东管理,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党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全面领导,实行党委会、董事长会联席会议和党委书记、董事长一人双职的制度,加强地方党委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党的领导,确保市场定位、服务方向不变;二是要改进对中小金融机构的评价体系,要将中小金融机构坚守市场定位、服务中小企业等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三是要引导中小金融机构处理好中小金融机构的商业性、股东价值最大化与社会责任和企业品牌,妥善处理了近期与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关系,避免发展中近视眼,放弃自己的阵地去与毫无优势的业务领导与大型金融机构的盲目竞争。

为了中小金融机构能坚守初心与市场定位不动摇,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制度,强化公司战略管理;二是要坚持与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评价指标体系,要将落实市场定位,指标协调优良的好银行作为评价指标,不以规模论英雄,三是坚持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的自我约约束体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业绩观,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坚守初心,坚持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二)强化特色金融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差别经营体系

市场上提供的金融产品名目繁多,名称各异,然而,对于广大的金融需求者现而言,其产品基本上是同质化,即使是一些金融机构的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其名为养老金融产品,但实质都是传统金融产品冠以养老金融产品,在产品的流程、利率、手续等方面与其他金融产品无本质不同,面对多样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的同质化金融产品,不可能满足金融需求者的个性化需求,结果只能是造成金融需求的压抑,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金融机构要解决金融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一是要改革当今年金融产品设计的体制,二是要界定业务范围、明确定位主业,围绕主业做深、做细、做透;三是要构建市场客户需求调研机制,实行客户金融需求定制个性化金融产品,四是在产品的流程、期限、定价等方面更多地体现个性化的要求,要通过体制将发展特色金融融固定下来,五是要注意特色金融品牌的打造,要在某些垂直细分领域做成优势。

推进金融机构间业务特色化和专业化,要坚持和完善金融企业运营模式专利、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目前,一家金融企业只要创新一种产品,一种商业模式,立即成为全行业模仿的对象,长期以往,不利于金融企业的创新。因此,根据中国的现实,对于金融企业增量的运营模式、专利、知识产权等,要进行法律上保护,对于使用者要付出相应的经济成本,一方面可以鼓励金融企业去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发展特色金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金融产品严重同质化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金融需求的需要。

(三)着力金融管理模式改革,坚持和完善普惠金融体系

小微金融、农村金融、扶贫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最共性的特点是社会效益大、金融风险、成本相对偏高,符合金融机构理论上的融资条件少,而金融机构从客户、产品结构上实际上也需要配置这一部分群体,但囿于利润、效益、风险等等诸多因素,其支持力度虽然不断加大,但其融资难、融资贵、担保难的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中小金融机构要着力解决小微金融等支持,除了在经营指导思想及发展战略上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外,一是要改革小微金融等业务的管理模式,突破传统的管理路径,按照控制住实质性风险的原则,对业务流程、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二是要积极推进小微金融积极进行产品创新,薄利多销等标准化、流程化、批量化,提高单位产品的运行效率,降低成本;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实现管理和流程智能化、信息化,降低人工成本;同样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灵活性。

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小微金融等业务,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市场竞争中性原则,政府要积极为所有的金融机构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市场,要通过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与运用,让所有的金融机构在一个赛道起点上竞争;二是坚持和完善政府政府财政补贴和政府可控资源运用制度,加大对从事小微金融等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运用有形的手来引导金融机构既要救急,也要救穷,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三是要坚持和完善科技兴行的战略思维,积极发展科技特别是金融科技产业,推动金融科技在金融领域特别是在小微金融业务创新等模式中运用。

(四)深化资金通道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直接融资体系

社会融资结构从大类上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主要是指投资人担风险、直接决定投资对象的投资行为,包括但不限于股票、债券、基金、网贷、去刚兑的理财产品,间接融资主要是指通过第三方进行投资、投资人承担有限风险的投资,主要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一直占社会融资比重80%以上,而国外一般比例占30%左右,间接融资占比过高,将金融风险都累积到商业银行体系,一是规模巨大,目前商业银行的资产总规模达280万亿人民币,相当于GDP近三倍;二是系统内出现一二例突发性风险易诱发系统性风险,三是风险过于集中,不符合风险分分散与共担的风险管理基本原则,四是也不利于投资人的投资意识增强,不利于社会的新与进步。

提高直接融资在整个融资中的比重,一是要提高股权投资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中比重,积极创造个人投资企业的环境,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和金融场景;二是积极实施加快去刚兑的步伐,加大恢复实际性直接投资的本来面目;三是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绿色金融等专业定向债券,将符合产业结构融资需求与债券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四是大力发展产创版、以及地方股权交易中心,为股权的投资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五是在拓展直接投资渠道同时,积极做好风险提示、理财咨询,不断提升投资人的金融风险意识、投资意识。当然,这项改革要考虑到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与冲击,要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升级步伐及资金来源的可能大幅度下降的承受能力相协调。

为了持续提升间接融资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一要坚持和完善社会融资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有计划地降低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中的比重;二要坚持和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处理好投资与投机的关系,使投资者在风险中获得收益;三要坚持和完善股权投资市场,为投资者股权投资和股权交易提供相应的条件;四要坚持和完善合格投资人管理制度,保证投资人能风险自担,不断提升金融和风险意识。

(五)积极推进价格管理改革,坚持和完善持续发展体系

企业和个人的金融服务对象具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但是,现在的金融产品的价格一是简单化,定价档次往往根据所有制或规模大小来定,二是暴力化,不管企业和个人的感觉,在资金卖方市场的情况下,别无他店供选择,三是主观化,缺少产品定价的模型,而是任经验、拍脑袋决定,增加了定价的随性也就增加了价格寻租的机会;四是顶格化,不管服务对象的持续发展或战略客户,费率一律按最高收高,对于众多的创业型中小微企业无疑杀鸡取卵式收费。

金融机构要提高产品定价水平,一是要推进智能化定价,积极推行价格跟踪风险、及覆盖风险的原则,通过数据模型,对服务对象的风险、服务成本、综合回报进行综合评估,形成差异化定价;二是积极利用区块链原理,大力发展智能合约,通过对定价的精细化管理,适时根据服务对象的经营质态,优化价格体系。

保持金融企业产品价格体系的合理性,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市场竞争体系,避免金融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规范、约束金融企业的经营行为;二是要坚持与完善金融产品与产业产品合理比价的原则,大力推进金融产品定价议价机制,保持产业产品合理的利润;三是坚持价格惩戒机制,对于恶意提高金融产品或降低价格的要严格打击,特别是对乱收费的行为更要坚决打击。

(六)深化风险控制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金融风险可以说是所有金融企业的阿喀琉斯之踵(Achilles' Heel),然而金融风险不仅增多,而且还不断变异。金融机构除了监管部门提出的利率、流动性、信用等八大风险外,各种交叉、混合型风险也是不断出现。然而,除了因为市场变化形成的不可抗力的风险外,金融机构目前出现的风险基本上都可归纳为主观风险。一是频发的金融案件,单2019年中小商业银行就有30多位高管落马,涉案基本是贪污受贿;二是频发的操作风险,基本上都是工作人员违反操作流程造成重大政策或违规行为;三是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经营决策者盲目扩张、发展表外业务,造成流动性危机,如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等等。这些风险有些给投资人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

风险管理与控制一直是金融机构投入精力最大的经营活动,然而,屡禁不止的违规及违法犯罪活动,除了个人素质原因外,违规违纪行为带有普遍性时,更多的是管理与体制上问题。深化风险管理体制改革一是要强化股东对金融企业的产权约束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提升党对公司的全面领导,提高监事机构的作用与地位;二是要强化合规文化教育,将合规文化作为企业最主要文化;三是要加大惩处力度,对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四是优化管理手段,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风险控制中的作用,使违规行为没有系统的支持;五是要推进公开监督事项,对重大事项实行公开决策,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一是是要坚持和完善改进监管体系,强化地方纪委(监委)对金融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充分发挥外部监督对中小金融机构内部监督管理的威慑力,加大对违法乱纪行的查处力;二是坚持和完善要实行事前监管制度,要改变对监管对象案件管理的逆向调节机制,对于主动查处和发现查处案件的不仅不列入对监管对象的减分项,而应当列入加分项,鼓励金融机构自身违规的纠错能力,三是要坚持和完善金融机构的合规文化的教育,培育坚强的合规意识,强化每个干部员工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免疫力。

(七)加大金融科技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金融能力体系

金融行业发展的历史可以抽象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历史,但是目前无论是监管者、金融机构经营者或从业者,很多人对金融科技及使用仍然相当陌生,金融机构中的经验决策、主观判数仍占多数;决策依据定性分析很多,弹性空间很大;金融流程长且速度慢,信息传导链条长且失真较为严重;由于科技基因没有钳入金融的全流程,因而,无论是管理还是监管往往是事后,顶多是事中进行的一些作为,而往往是对结果的评估与处理,工作中很难有提前布局而是当了消防队或事后诸葛亮,因此,治理手段相对于金融科技发展的水平相对滞后。

适应金融科技运用的需要,一是要改革现行的用人机制,要强化专业人做专业事,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高级管理人员都要有金融科技方面的专业知识,一个决策者不敢决策往往是对决策对象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后果,二是将科技兴行作为竞争的主要手段,要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运用到金融机构的所有流程中,三是要对金融科技运用及创新进行重奖,而不是只对营销人员进行奖励,要将金融科技人员列入到一线人员当中进行管理和考核;四是打通金融机构与国内外金融科技的通道,不能只进行封闭的开发与利用,要与世界金融科技水平保持同步。

金融科技的金融行业的应用不仅仅是一个经营效率问题,而是涉及到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大问题,因此,一是要坚持和完善金融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对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要层层、分行业进行分解、落实,提高发展金融科技认识的战略定位;二是坚持和完善科技向善的思维,科技的发展是有两面性的,用偏则会对社会形成较大的危害,前段时间盛行的“套路贷”“现金贷”等则利用科技手段,对投资人进行疯狂的诈骗,开展非法金融活动,因此,要确保科技的应用是造福于人类;三是坚持和完善金融科技的创新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制度,金融科技在给金融效率带来极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极大的风险概率,因此,将防范与管理金融科技风险要放在首要位置;四是坚持和完善金融科技创新体制和人才培育机制,通过创新体制鼓励更多的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全流程运用,通过人才的积聚与培养,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发展的后劲。

四、结语

在世界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经济贸易摩擦事件不断、地区政局不稳,国内经济又面临新冠病毒疫情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保持金融治理体系的稳定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趋势不变,而正视实体经济、普惠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充分揭示金融供给方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是给金融的动能发挥注入新的强大的活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创造金融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场景必将有助于大力提升金融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其最终的成果将显示在加快中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进程上。

(阅读原文,请到《中国知网》下载)

温馨提示:本文由千顺专栏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千顺立场。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参与点评
0人参与 | 0条评论
热门专题 more
猜你喜欢